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鱼”、青岛的“五月的风”、广州的“五羊石像”……这些雕塑不但是这些城市的地标,有的甚至还成了国家和城市的象征,人们一看到,马上就会联想到它们所在的城市。
作为公共艺术的典型代表,城市雕塑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精神,也是一座城市*好的“名片”。例如合肥市逍遥津公园里的张辽塑像,在许多人的游园照片中出现,它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种记忆;例如中国科大校园里郭沫若、钱学森、严济慈等科学家塑像,已成为我们这座城市弘扬科学精神的无声宣传载体。
目前,合肥市正在推进精品城市建设,它的内涵显然是高品质的城市建设。如果将城市比作家庭,那么这些雕塑就是家庭软装中的摆件,缺了可能会少点灵气,设置不当则可能影响环境。从城市管理提升的角度而言,这可能是一项不得忽视的课题。
张辽塑像
留在无数人照片里的经典
从逍遥津公园南大门进入,高5.1米的张辽雕塑就在入园大道的正中央。“2003年以前,这座雕塑还在张辽墓前,后来才挪到公园大门附近。”逍遥津公园管理处主任施维国介绍。
建造于80年代初的这座雕塑是合肥市*早一批人物雕塑,原先为玻璃钢铸造,2003年以青铜重铸,当时花费为39万元,其中张辽像高就达到3.2米。《三国演义》中第六十七回“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以雕塑的形式流传至今。记者注意到,雕塑底座的浮雕墙,也刻有张辽大战逍遥津的场景;底座正南边刻有隶书“威震逍遥津”5个字,“这是当时请书法家葛介屏写作的。”
“游客对这尊青铜像很是关注,不仅合影留念,也会提出很多见解。”施维国介绍,雕塑中的张辽是“横刀立马”的形象,左手牵缰绳右手持大刀,双脚还蹬踏在马镫上;而记者注意到,在雕塑底座的浮雕上,张辽跨坐在马背上、双脚夹在马腹处,手中握的是一柄长戟。“也有游客反映过这个细节,认为雕塑刻画的形象和历史记载有出入。”
施维国解释,东汉、三国的兵器以矛、戟为主,而马镫则多见于中国北方,普遍认为其*早出现也是在三国后一两百年,“所以浮雕的刻画应该更接近张辽所处的时代,青铜雕塑则作为艺术作品,创作的形象取决于历史素材,但往往也经过了加工刻画。”
记者张沛通讯员周健 文/摄
尾页
盛习友塑像
焕然一新的“爱民模范”
省城繁华大道与习友路交口附近的绿树繁花间,有一座盛习友纪念馆。纪念馆大门前,是一位解放军战士的半身雕塑,就是“爱民模范”盛习友。相比耳熟能详的习友路,对不少市民来说,盛习友这个名字显得相对陌生。但在上个世纪70年代,盛习友却是全国学习的英雄。
1969年7月17日下午,山东省章丘市突降暴雨,洪水涌进巴漏河谷。章丘县胡山公社兴隆官庄的9名妇女涉水过河,至河心时,被骤然暴涨的洪峰卷入激流。危急关头,正跟随部队在附近施工的盛习友和两名战友一起,迅速赶到岸边,救起6名妇女。
盛习友的侄子盛利告诉记者,救起第六名妇女后,岸上的群众向盛习友伸出了锄头,想拉他上岸,但看到还有一名妇女在河里,盛习友果断转身,再度扎进洪水中。当他把遇险妇女李凤兰推到岸上时,自己却被激流卷到拦河坝下,壮烈牺牲。
1971年5月24日,中央军委授予盛习友“爱民模范”称号,并号召全军向其学习。此后,盛习友的家乡肥西县盛岗头村改名为习友村,他曾经就读的村小也改名习友小学。习友村还建起了300多平方米的盛习友纪念馆,并为英雄立起了塑像。“当时全国各地的单位、企业、学校都来我们这学习,光解说员就有六七个。盛习友雕塑前经常站满瞻仰的群众。”
随着城市的扩张,2003年前后,盛习友纪念馆以及雕塑被拆除。2005年,合肥市经开区在习友广场附近重建了新的“盛习友纪念馆”,并重新立起了一座英雄的半身雕塑。每年清明前后,雕塑前总是鲜花环绕。头戴军帽的年轻战士目光坚毅,注视着今天的美好生活。
记者刘媛媛文/卓也/摄
首页 尾页
中科大校园里留下一批大师塑像
1958年建校以来,一大批科学家曾经在中科大登台授课,校园里留下了多位大师的塑像,包括钱学森、郭沫若、华罗庚、杨振宁、贝时璋、严济慈、赵忠尧、郭永怀、钱临照等等。
钱学森塑像:师生铜像前举行送别仪式
中科大西区芳华苑,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先生塑像静静伫立。铜质人像背后,是红砂岩质的背景。他还是当年在课堂上的样子,身后“黑板”上写着的是第二宇宙速度公式。
作为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国内多所高校都有钱学森的塑像,但钱学森与中科大的渊源格外不同。 1958年,钱学森积极倡导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亲自组建和领导了力学和力学工程系(后更名为近代力学系),并在1958年至1978年间,担任首任系主任20年,选聘一流科学家为学生授课。尽管工作繁忙,他仍坚持给科大学生讲课,亲自撰写教材。
中科大钱学森塑像于2008年9月13日正式揭幕,塑像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塑像正面是钱学森简历,背面题有钱学森先生的殷切寄语:“任何科学上的伟大创造,都是平凡的大量积累的结果。”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先生逝世。当天晚上,一百多名师生冒雨聚集在科大西区钱学森先生铜像前举行送别仪式。
严济慈塑像:操控机器人为塑像献花
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是中国科大的第二任校长,也是一位将中国科大视为“掌上明珠”的慈祥长者。当年每逢他讲课,小礼堂外的走道里都挤满了人,连周围大学的助教也赶来听课。严济慈雕塑坐落在中科大西区三教东侧的广场上。201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第十二届RoboGame机器人大赛,其中一个比赛项目就是各代表队操纵自己的机器人为严济慈雕塑献花。
记者刘媛媛
首页